记者:袁立新 见习记者:罗峰 实习生:蒋逐宸
阅读提示:
他叫杨康,是咸宁职业技术学院生物工程系2010级园林技术专业的一名90后大学生。 2011年5月4日,国家知识产权局向他发来信函,告知他的研究成果——“液压式发动机”获得国家专利,随信函一起邮寄来的还有一张由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田力普签名的《实用新型专利证书》。
在发明液压式发动机后,杨康并没有停止自己的发明研究,通过改进后的第二代液压式发动机的性能得到提高,目前他又在试图研发第三代液压式发动机的设想。他还准备研究基因杂交,创造出一个新品种植物。
在谈及自己的奋斗目标时,杨康对记者说:自己的目标是获得诺贝尔奖!这位90后大学生为何如此口出狂言?在他成功的背后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?
少年郎迷上了发动机
兴趣是最好的老师,杨康发明液压式发动机源于小时候的兴趣。1990年4月,杨康出生在陕西省富平县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。父亲杨甲民和母亲周敏英都曾考上大学,但均因当时家庭经济困难,未能如愿就读。杨甲民虽然没有上过大学,但却很喜欢化学,经常在家做各种化学实验。父亲对化学的爱好给杨康留下了深刻的印象,也激发了幼小的他内心最原始的创造欲望。
杨康的兴趣最早源于父亲的一次实验。刚读初中时,因为家里盖新房,需要购买水泥等建材用品。当时,可供选择的水泥种类很多,但父亲杨甲民却通过做化学实验,挑选出了最适合家里附近的自然环境的一种水泥。这让年少的杨康感到新奇而惊喜,从此他便也开始试着捣鼓一些家里的电器。
还有一次,杨康上初一时看一个讲述美国战斗机的纪录片,看着看着他就觉得这些战斗机的动力似乎十分欠缺。当纪录片中以吨来计算一架战斗机的耗油量时,超出了他一个十来岁的小孩的理解,更让他觉得难以接受,不可想象。那时他就设想:如果能再少耗些油,飞机是不是能飞得更高更远呢?
中学生申请国家专利
在兴趣的导向下,杨康开始思考研究一个更好的动力装置。初二时,由于常常“晕考”,杨康一直成绩不佳,也得不到老师的关注,经常被安排到教室的最后一排,连同学也有些排斥他。这样一来,他觉得很孤单,反正也没什么事做,便一个人在角落里设想着自己的发明。
后来由于学业繁重,研究尘封了一小段时间。直到初三那年,由于新房搬家,父亲让他先搬过去照管房子一段时间。在搬家清理物品的过程中,杨康发现了一些自己原来的研究资料,便继续完善这项发明。
2007年上高中后,他的物理知识渐渐得到丰富,并表现出惊人的天赋。通过当时的课本拓展阅读和链接,杨康知道了相对论并对其产生浓厚的兴趣。于是,他便在网上搜索相关方面的资料,发现那时已经能看懂相对论了。他还感觉相对论所提到的“光速不可超越”的理论并不正确,觉得光速只不过是一个速度,肯定是可以超越的,并向老师提出疑问。当时物理老师王英不相信,但又无法推翻他的说法。而就在2011年,意大利大型中微子震荡实验(OPERA)再次确认了2011年9月的“中微子超光速”实验结果:光速是可以超越的。虽然具体结果还没有得到完全证实,但科学已经在这方面提出了质疑,也足以见得杨康当年的过人禀赋了。
读高中的杨康也不再像初中一样只是思考想象,而是着力于理论数据的演算,开始进行实验了。整个高一,杨康进行了大量的理论运算及实验证明,最终发现理论数据与实验数据相差甚小,研究完全可行。于是,2009年2月时,正在读高中二年级的他在还未研究出成品的情况下,便写信给国家专利局,提前进行专利申请。
但可惜的是,在2009年4月收到的回信中,杨康的专利申请因为格式等方面的问题而未获通过。经此失败后,他精心准备,于当年8月再次进行专利申请。在一个月后收到的回信中,他的发明专利终于通过申请,并被国家列为重点项目。
曲折中坚持研究发明
艰难困苦,玉汝于成。在发明研究中,杨康遇到了不少困难,也得到了很多帮助。
初二时,知道儿子杨康有发明创造的念头并已经进行了初步研究后,杨甲民起初并不支持。不是不相信科学发明,而是儿子当年实在太小,兴趣归兴趣,但他觉得这事根本不可能。
上高中后,杨康继续着自己的发明情结。虽然父亲当年也曾说过很打击他的话,那么多的科学家在那,一个小屁孩能研究出什么?但他自己并不这么想,只是默默进行着自己的研究,甚至连老师、同学都不知道。他深知,哪怕告诉了他们,也只会落得一个被嘲笑为“疯子”的下场。
进入咸宁职业技术学院学习后,由于得到了家里的支持,他更加可以毫无顾虑地放开手干了。 2011年初,他开始着手制造液压式发动机。起初为了就近,他到咸宁市咸安区购买零部件。后来感觉加工零件的误差较大,精确度不够,他便有了去更远的地方订购零部件的想法。
由于三叔在河南,自己老家在陕西,杨康便成了许昌和西安的常客。他一般会利用节假日时间,赶去许昌或西安。找到当地加工商后,将液压式发动机零部件的手绘图纸交给加工商,说明自己所要零部件的材料、尺寸、误差范围等。在谈好价格后,先交部分定金,然后确定拿货时间。
由于各方面的条件好转,在研究方面的投入也更多了。仅在大二的一个学期,杨康花在实验研究上的费用高达5、6万元。而这些钱的来源,既有家里的支持,也有学校的各种奖励,还有自己在外出兼职收入。
两次进京出席“群英会”
2011年6月底,杨康收到了来自北京的国家专利审批回信,由他发明的液压式发动机已于2011年5月4号正式取得授权,专利号为200910168417.8。
当年9月2日,杨康收到来北京的邀请函,特邀他参加“中国经济低碳转型与可持续发展大会”。在这次由中国产业报协会、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、中国财经新闻报社等主办的“中国经济低碳转型与可持续发展大会”上,杨康被授予“中国低碳先锋人物”和“低碳中国十大新技术应用奖”。
因事先未对外公开,所以在杨康赴京请假时,校方才知道他研究发明的事。学校为支持鼓励他继续进行研究,将国家奖学金8000元颁给他,另帮他报销赴京相关费用,并为他提供实验室。
一个月后,2011年10月,湖北省教育厅发下文件《省教育厅关于做好2011年湖北省大学生优秀科研成果申报工作的通知》(鄂教高函[2011]40号),杨康在学校和老师的帮助下积极组织相关材料进行申报。 2012年1月,经过审批,杨康的发明专利液压式发动机获湖北省2011年大学生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,也为全省高职院校大学生年度获得的唯一一个科研成果最高奖。
2012年4月,杨康接到电话,再次受邀赴京,参加由科技部、商务部、教育部、国家知识产权局等八个单位联合举办的“第十五届中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”。大会上,他上台发言并推销自己的专利液压式发动机,引起巨大反响,还吸引了部分有意投资的厂家。
赴京参加博览会不久,在学校“五四”表彰大会上,杨康作为“优秀团员”代表发言。并被学校表彰奖励2000元现金。在学校首届科技大会上,杨康再次作为唯一学生代表发言,发言稿更是被学校学报收录。在国家、学校、家庭的支持下,在获得各种肯定后,杨康的研究项目也越来越多了,研究道路也越来越广了。
当记者问及他今后的打算和目标时,杨康微笑着说:“冲击诺贝尔奖!我知道,中国目前还没有人得过,但我想努力去试试。 ”说话间,平静里带着一种坚定的执著。
(来源:咸宁新闻网)